股票代码:
A股000055
B股200055
公司动态
1月11日,证券时报在头版、3版整版、4版整版“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在行动”栏目大篇幅刊发熊建明董事长系列专访
浏览次数:加载中...
日期:2019年01月11日





  1. 头版稿件: 方大集团:科技为本 创新为源
  2. 第三版稿件: 方大集团:蛇口基因助力发展 创新要有烈士精神
  3. 第四版稿件: 保持细分领域竞争优势 打造百年老店         熊建明:创新又保守的资本市场老兵

 

头版稿件丨方大集团:科技为本 创新为源

证券时报记者 于德江

 

“科技为本、创新为源”,创业之初便将此作为发展理念并贯彻近30年,方大集团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方大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总裁、实际控制人熊建明,这位出身自深圳蛇口的企业家,勇于创新,敢为人先。改革开放40年,方大集团及熊建明是参与者、建设者,同时也是受益者。

近日,证券时报“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在行动”采访团走进方大集团,证券时报副总编辑成孝海与方大集团董事长熊建明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采访当天恰逢方大集团27周岁生日,在公司代表作——深圳方大城项目T1写字楼38层,熊建明敞开心扉,回顾27年创业历程,畅谈公司未来发展前景。

熊建明感谢深圳的包容,让方大集团在这里诞生、成长和发展。熊建明更感谢蛇口,感谢改革开放。在深圳市政府蛇口管理局工作的3年多时间,颠覆了熊建明的思想观念。正是蛇口精神影响了他:“什么都想去尝新,尝试不同的新,否则我也不会下海。”熊建明投身商海的理由其实非常简单。

熊建明也感谢资本市场。“1995年11月29日公司B股上市,1996年4月15日在A股上市。”熊建明对具体上市日期记得非常清楚,方大集团也成为第一家同时在A股、B股上市的民营企业。上市20多年来,方大集团借助资本市场做大做强,总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等多项指标实现数十倍的增长,现已形成高端建筑幕墙系统及材料、轨道交通屏蔽门系统、新能源、房地产等四大业务板块并进发展的格局。

方大集团坚持科技为本、创新为源,也曾因创新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熊建明说,创新就是要有“烈士精神”。外界很少有人知道,方大集团早期做过可降解淀粉塑料和LED(发光二极管),熊建明还是中国第一个LED产业促进会的会长。遗憾的是,方大集团投入巨资尝试的这两项创新均以失败告终,未能坚持至今令熊建明十分遗憾。

“如果做成了,到今天,白色的塑料(白色垃圾)就可能没有了。”熊建明说,“一直到今天,中国LED原创的东西不多,非常遗憾没有坚持下来。”好在,部分创新的失败也给熊建明带来了启示:一是老百姓需求在不断提升,方大集团作为公共产品的生产者,要不断提升工艺,提高质量、解决问题;二是,要把控好发展、创新和风险的关系,可以接受一两项成为“烈士”,但如果所有创新都成为“烈士”,方大集团就完了。

“科技为本、创新为源的理念不能变,这是我们的发展宗旨。”谈及未来,熊建明重申了这一份坚持。对科技的重视也让方大集团的生产效率得到提升,公司目前正在尝试用机器人处理一些复杂的工艺,节省了人工成本,质量更有保障。熊建明介绍,2019年还要考虑大数据、AI(人工智能)技术方面的应用,预计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第三版稿件丨方大集团:蛇口基因助力发展 创新要有“烈士精神”

证券时报记者 于德江

 

经过近30年的发展,方大集团已经不止是一家做幕墙的公司,业务版图已拓展至高端幕墙系统及材料、轨道交通设备及系统、新能源和房地产四大块。这些看似毫不相关的业务,构成了方大集团多元化、跨产业、跨地域的格局。

日前,证券时报“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在行动”采访团走进方大集团,感受这家公司身上敢于创新的蛇口精神。

方大集团也特意将采访地点设在方大城,后者位于深圳市南山区,是一处集生态办公、特色商业、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是公司的代表作,未来也将为公司业绩作出贡献。这里曾是方大集团早期厂房所在地,当时还属于偏僻地带,如今摇身一变,已不是原来模样。

首家“A+B”民营上市公司

方大集团实际控制人熊建明,一直担任公司董事长、总裁职务。今年61岁的他谈起创业经历,首先感谢了改革开放,感谢改革开放初期的深圳大环境。

198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已来,深圳蛇口走在最前列,高喊着“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深圳也因此吸引了八方人才,熊建明即在此时从江西调入深圳市人民政府蛇口管理局工作,投身改革开放的浪潮之中。

熊建明向证券时报“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在行动”采访团回忆了这段岁月,言谈之间仍难掩豪情。“当时的蛇口管理局,是我觉得最为难得一见的政府,”熊建明说,“一个区级政府管理部门,加上司机才80多个人。”当时的熊建明也担当重任,一个区级部门管理了七个公章,就相当于七个部门,包括国土、规划、消防、交通、环保等。人员极简、效率至上,无疑是蛇口模式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蛇口模式另一大特色是不安分守己,敢为人先。有些企业家出自蛇口,正是在蛇口的经历,让他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我改革开放初期在深圳市政府蛇口管理局工作了三年多,这种感受是非常深的,”熊建明表示,“什么都想去尝新,尝试不同的新,否则我也不会下海。”当时,政府安排了熊建明一个不错的职务,但他没有去。

1991年,熊建明创立方大集团的前身——深圳蛇口方大新材料有限公司。“创业之初确实碰到很多困难,一路就这样走过来,感谢蛇口这根‘试管’,感谢改革开放。”熊建明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40年,熊建明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他十分感谢这个时代。

“1995年11月29日B股上市,1996年4月15日A股上市”,熊建明对具体上市日期记得非常清楚,方大集团也成为我国第一家同时A股、B股上市的民营企业。上市二十多年来,方大集团借助资本市场做大做强,总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等多项指标实现数十倍的增长,现已形成高端幕墙系统及材料、轨道交通设备及系统、新能源、房地产等四大业务板块并进发展的格局。

熊建明亦对资本市场表达了感激之情,他对证券时报记者说,资本市场为方大集团提供一个非常大的平台,提升公司管理品质,连接投资者及海外市场,一路帮助公司稳健发展。

上市二十三年来,熊建明一直担任方大集团董事长、总裁,他自己笑称,自己或许是目前国内上市公司中在任时间最长的董事长。但他年岁毕竟已逾花甲,董事长、总裁两大重要职务长期一肩挑毕竟会引起关注,接班人的问题也终究是要考虑的。对于略显敏感的问题,熊建明也没有回避,他告诉证券时报记者,其本人大部分是在履行董事长职责,总裁之下设立了副总裁、总裁助理等分别分管相应的业务,不同的业务由不同的团队执行。

“毫无疑问,将来肯定是要换班的,”熊建明说,“我们也在找一个合适的时候,找合适的人选。”

创新要有“烈士精神”

如果不是从熊建明亲口说出,很难想象方大集团早前竟然投入巨资做过可降解淀粉塑料和LED。可惜的是,这两项业务都失败了。熊建明说,创新就要有“烈士精神”。这与其蛇口出身有很大的关系,创业之路上敢想敢试,才成就了今天的方大集团。

方大集团在成立之初的发展理念就是科技为本、创新为源,至今已经贯彻近三十年。“确实是创新让公司一直持续发展到今天,但创新的代价非常高,也非常容易成为烈士。”熊建明说,“所以,创新就要有‘烈士精神’,因为你可能走不到最后一步,或者前几步就已经倒下了。”

熊建明举了两个例子。

第一个,1994年,方大跟一个研究机构合作,投资了1000多万做可完全降解的淀粉塑料。那个时候公司还没上市,1994年的1000多万元是很大的数字了。方大跟院士合作,用东北的玉米和玉米秸秆,捣碎再加一部分其他东西,生产出可完全降解的淀粉塑料。但是,受限于当时的设备、技术工艺,生产出来的可完全降解的淀粉塑料不够白,上面还有黄色的颗粒,不够美观。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化学添加剂,影响降解效果,所以熊建明不想添加。由此造成的结果就是,将这个塑料袋放到商场免费使用,依然无人问津。

方大转变思路,欲将产品应用到蔬菜大棚上,就可以回避美观与否的问题。但是,同样由于没有添加足量的化学制剂,塑料布张力不够,强度不够,用力一拉就容易断掉,做出来折折弯弯的,用户不满意。还有就是由于产品上有黄色颗粒,且完全环保无害,引来许多鸟儿啄食,塑料布出现很多洞,也就成不了蔬菜大棚。这一转变,同样以失败告终。

“我们在上市之前还在干这个事情,专门成立了方大精细化工公司,最终还是没能做成,所以说成了‘烈士’了,非常遗憾。”熊建明告诉证券时报记者,“如果做成了,到今天,白色的塑料(白色垃圾)就可能没有了。”

第二个例子就是LED。鲜有人知,熊建明还是中国第一个LED产业促进会的会长。熊建明介绍,20年前,方大集团跟国内知名大学和国际上的专业团队合作,花了四年的时间,烧掉3个多亿,一开始就做芯片,拥有许多专利。当时芯片做的还是挺好的,用到照明、激光器等方面。但是价格太贵了,销量又小,方大集团无力支撑,只能将这一块业务卖掉。

“一直到今天,中国LED原创的东西并不多。”熊建明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也非常的遗憾,没有坚持下来。好在我们之后有很多企业进来了,大部分都做中下游,LED这一块还是有前景的。”

上述两项创新事项的失败令熊建明懊悔不已,但也给他带来许多启示:一是老百姓需求在不断提升,方大集团作为公共产品的生产者,要不断提升工艺,提高质量、解决问题;二是,要把控好发展、创新和风险的关系,可以接受一两项成为“烈士”,如果所有创新都成为“烈士”,方大集团就完了。

方大集团目前正在做的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幕墙项目不同以往,运用了很多新的工艺和技术,提升了建筑的性能。方大集团在上海外滩的一个项目,外面看不出什么,但实际上跟原来的完全不一样,它的能耗指标得到大幅优化,维护方面也更加简单方便。

方大集团也在努力提升效率,减轻劳动强度,在这方面做了很大力度的改革。现在尝试用机器人处理一些复杂的工艺,节省了人工成本,质量更有保障。工艺方面也在做大量的改进,提升打胶、焊接、打磨、装配的质量。熊建明介绍,2019年还要考虑大数据、AI技术方面的应用,预计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保持细分行业竞争优势

方大集团业务范围涵盖高端幕墙系统及材料、轨道交通设备及系统、新能源、房地产等板块,旗下现有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在全球建有8家工厂,业务遍及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集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的高科技集团公司。

熊建明坦言,公司体量不大但涵盖的产业比较多,其中一些产品的市场规模空间比较小,方大集团要保持在细分行业的竞争优势。

幕墙是方大集团的起家业务,主要产品为节能幕墙、光伏建筑一体化幕墙、LED彩显幕墙等各类建筑幕墙及铝板材料,主要用于高层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如机场、车站、文化中心、会议展览中心、博物馆)、建筑物采光顶、异型建筑物(如球形、钟形建筑物)等,具有外围护和装饰功能。

以智能、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方大集团在高端幕墙领域独占鳌头,放眼全球也具备强劲的竞争力。方大集团拥有大规模的铝单板生产制造基地,方大高端幕墙系统广泛应用于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千项重大工程,多次荣获我国建筑领域最高奖项——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奖)等荣誉称号。

熊建明继续坚定看好幕墙市场,他认为幕墙是具备生命力的,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的推进,将带来新的需求,方大集团也准备长期在这个市场里面深耕细作,把这个品牌再继续做好。熊建明还透露,截至2018年底,公司在手订单应在33亿元~40亿元之间,按当前年产量算,方大可以做两年。

轨道交通设备及系统板块方面,方大集团的轨道交通屏蔽门在国内已开通地铁运营城市的覆盖率达到60%以上,全球已有38个城市,71条的地铁、云轨线路采用方大屏蔽门系统,其占有率近五年连续居全球第一。

方大集团还是我国较早独立掌握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从事建筑光伏一体化系统(BIPV)设计、制造与集成的企业之一。2018年上半年,已并网发电的三个光伏电站均运行平稳,发电量、销售收入、营业利润均达到公司预期目标。其中,江西省芦溪县宣风镇茶垣村20MWp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东莞松山湖2MWp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已列入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下发的《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资金补助目录》,可享受电价补贴。

房地产业务方面,方大集团多个城市更新项目均在稳步推进,包括深圳南山区的方大城项目、深圳宝安区的方大邦深项目、南昌红谷滩凤凰洲方大中心项目、深圳市横岗大康河沿线片区城市更新项目等。

方大城项目的表现超出了熊建明的预期。在2018年三季报中,公司披露方大城累计销售面积8.2万平方米,商业招商签约率达到86.5%。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熊建明更新了这组数据,可销售部分仅剩近1万平米,商家入驻率达到90%。目前,方大城已经正式开业,证券时报记者在现场感受到,品牌商家密集,人气也非常旺。

方大城的建设、运营、招商、物业管理等都是方大集团自己的团队在负责,目前来看做得很好。如果经营理想,方大城未来每年会有1.5亿~2亿元的租金收入,而且还会有很多衍生品的收入,资产质量非常高。熊建明说,方大集团在城市更新方面的优势是通过挫折累积起来的,公司现在做这个的团队有比较超前的理念,不会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而是要利益的长远化、稳定化。

 

 

第四版稿件

证券时报副总编辑成孝海对话方大集团董事长熊建明

保持细分领域竞争优势 打造百年老店

证券时报记者 于德江


科技为本、创新为源,这是“民企A+B第一股”方大集团的发展理念,已经贯彻近三十年。

2018年12月28日,是方大集团成立27周年的纪念日。就在这一天,证券时报“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在行动”采访团走进方大集团,证券时报副总编辑成孝海与方大集团董事长、总裁熊建明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

坚持科技为本、创新为源

成孝海:今天(2018年12月28日)正好是方大集团成立27周年的纪念日,在公司发展过程中,有哪些是做得比较好的地方?

熊建明:首先,非常感谢证券时报“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在行动”采访团来公司采访。方大集团的成长和深圳的发展是大体同步的,感谢深圳的包容,让公司在这里诞生、成长和发展。

方大集团1991年12月28日成立,27年发展过程中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总结。成立之初,公司的宗旨就是科技为本、创新为源,产业导向就是节能和环保,这是我们始终坚持的。毫不夸张地说,公司27年来为国家在产业上做了许多开拓和尝试,比如高端建筑幕墙、PVDF铝单板、地铁屏蔽门系统、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LED等产业,方大集团做之前在国内几乎都是空白的。

大部分我们做成功了,但有一些没有坚持下去。比如LED,方大集团2000年做成国内第一个具有真正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我们在这上面花了不少的功夫,也带动了很多企业进入这个行业。所以现在我有点后悔没坚持下来,坚持下去当然要烧掉很多钱,但按照今天的情况看,还是有意义的。

我们做幕墙的时候,国内也有一些做幕墙的企业,但还无法跟国外的公司竞争。方大集团起步较高,我们把行业核心专利组成专利池,通过七八年的努力,在高端幕墙市场占据了一定的份额。方大集团不是行业内规模最大的,但在技术方面,我们还是非常有竞争力的。

PVDF铝单板我们做的比较成功。记得1996年上这个项目的时候,日本、美国、德国三个国家的跨国公司几乎垄断了中国市场。这个产业并不大,但正好契合我们发展的理念。方大集团进入之后,大概在2007年,在国内市场国外的品牌基本就不见了,公司一直保持领先地位。

方大集团1999年开始做轨道交通屏蔽门,2003年拿到第一个订单。在这个细分行业里面,我们做得还是不错,无论是标准、专利,都处于优势地位。再一个就是光伏建筑一体化,就是让建筑发电。2003年建成,位于深圳市南山区科技园的方大大厦,我们就做了太阳能发电供应了地下停车场、楼梯间的用电,目前该电站仍在为方大大厦地下停车场、楼梯间供电。这是非常好的,后面我们还做了很多这样的项目。

总结起来,方大集团这27年在上面这些细分行业里是一个开拓者,其中一些到今天还是领先者,一直保持了很强的竞争力。

看好幕墙行业发展前景

成孝海:公司业务结构比较分散,下一步会集中发展哪一个方向的业务?有没有进入新领域的考虑?

熊建明:方大集团的体量在上市公司中不是很大,但涵盖的产业比较多。比如幕墙市场,三十多年来一直没有绝对的垄断者,也没法垄断。因为中国建筑市场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我们也不能把它做得太大,做太大会形成很大的应收账款风险。方大集团始终把风险管理摆在第一位,在行业里做到高端,我们没有冲着规模去。

我们的PVDF铝单板、光伏建筑一体化、地铁屏蔽门,这些市场的规模都不大。所以,我们也在考虑,也一直在着手进入一些跟我们现有行业相关的新产业,转型还是需要的,不过现在还不太好说。

成孝海:幕墙是公司的起家业务,这个行业到底有多大的市场规模?未来会有怎样的发展趋势?

熊建明:这个行业不可能太大,应该说市场一年内规模以上的体量(一百米以上的建筑),或者一百米左右的建筑不会超过200个亿,但我看好这个行业。第一,幕墙行业还在发展。第二,我们现在的眼睛已经走出去,紧跟“一带一路”。我们现在关键要做高它的附加值,不止是追求量。未来五年到十年,粤港澳大湾区、上海自贸区、雄安新区等对幕墙的要求可能完全变了,它一定是更加节能、环保的,结构肯定要提升,我们在这一块已经铺垫了很多技术。

比如现在很多人提出的幕墙光污染的问题,这是我们没法回避的。要在设计上、材料上解决光污染的问题,作为幕墙公司,工艺上、技术上要提供解决方案,现在已经在处理。比如玻璃反光的问题,在马路上,几乎见不到我们新楼有炫光了,这是我们的技术跟玻璃厂结合起来生产的产品。这也是我们的专利,既要保证玻璃的透光率,又不产生光污染,尽量找到一个最佳结合点。

建筑跟人一样,必须要穿衣服,穿什么样的衣服都叫幕墙。幕墙不一定是玻璃幕墙,材料是各种各样的。像我们穿的衣服有西装、皮夹克,材料不一样、款式不一样,男人、女人、小孩、老人穿的衣服都不一样,冬天、夏天穿的衣服也不一样。幕墙也是这样,这就是它需要存在的生命力,我认为还是非常强的。

2005年实施的我国第一部公共节能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是我们主编的,定位非常高的。因为在我们国家,60%的耗能是在建筑上产生的,可想而知建筑的节能有多么重要。所以幕墙这一块的节能,我认为是将来幕墙公司必须要攻破的一个难关,也必须要去做。

所以,我看好幕墙市场,方大集团也准备长期在这个市场里面深耕细作,把这个品牌再继续做好。

开创地铁屏蔽门维保新业务

成孝海:公司还有一大业务是轨道交通屏蔽门,当时方大集团是怎么进入这个市场的?

熊建明:早年我去法国出差,看到他们有屏蔽门,我就觉得这不和玻璃幕墙一样的吗?两块玻璃,两个门,没什么难。回来一研究,哪有那么简单,里面还有信号、软件、控制、DCU(驱动控制单元)、滑道、门体等六大系统,方大集团当时就只能做最外面那个看得见的门。所以我们花了非常多的时间,从1999年开始,一步一步走,到2002年拿到第一个单——上海地铁一号线。慢慢的,现在的国内轨道交通屏蔽门市场已经基本看不到国外的品牌了,方大集团的产品覆盖国内60%以上的地铁城市,市场占有率约在三分之一。

刚才也说了,地铁屏蔽门的市场是较小的,很难做大,但我们一定要保证竞争的优势。现在,我们在海外发展得非常好,进入了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等国家的市场。

成孝海:方大集团已经开始做屏蔽门的维修保养业务,这一块市场前景怎么样?

熊建明:屏蔽门和汽车一样,前几年一般不会有问题,一定期限之后就需要维修了。地铁屏蔽门是一个公共产品,一坏就会影响整条线路运营。地铁公司作维保服务并不专业,但这是我们的优势业务。目前公司已经有一部分维保业务在做了,专业化维保服务将来一定是公司轨道交通屏蔽门业务的重要补充。

轨道交通屏蔽门行业会越来越小,因为建得越来越少。怎么办?我们要把技术服务放进去,不要让这一块业务的营业额下降,应该有稳步的增长。当然这块市场,我看起码还有十年以上的发展。十年以后,老了的总要来维修,总要换系统和零件,这个系统和零件是方大集团独有的,我们还是有些优势,这也是公司在这个市场发展的依托。

方大城销售、招商情况超预期

成孝海:方大城是公司房地产板块中的重点项目之一,目前销售与招租怎么样?

熊建明:严格来说,方大城不是一个房地产开发项目,而是“工改工”的项目(普通工业用地改变为创新性产业用地,类似于城市更新)。你也看到,方大城没有做一套住宅,没有做一套公寓,全部拿出来做创新性的产业用房。方大城这里是什么地方?是中心价值连城的地方。如果做成房地产去卖,很快可以现金回笼,但是我们没有做。

方大城的销售情况非常好,我原来准备卖两到三年,其实现在基本上卖光了,还剩近一万平方米。商业部分招租的情况也非常好,商家入驻率达到90%。方大城里面公司的业态、商家的业态,超出了我们的预期。这一块人气也非常旺,2019年应该会有两万多人在这里办公。在这里办公的也有很多上市公司,像平安银行就在一号楼租了大概五层。因为这里毕竟是一块非常好的地域,得到了投资者的青睐。

如果经营理想,方大城每年会有1.5亿~2亿元的租金收入,而且还会有很多衍生品的收入,资产质量非常高。有人问我,你们方大城是请谁建的,请谁管理的。今天我和你说,建设、运营、招商、物业管理都是我们自己的团队,目前看还真的是不错。

我们也有其他项目在做,深圳方大邦深产业园在新的会展中心旁边,还有深圳市横岗大康河沿线片区城市更新项目,都正在推进。这些项目都非常有价值,都在粤港澳大湾区核心的区域。我想,顺利的话,最近一两年就能开建。

把控发展、创新和风险的关系

成孝海:方大集团已经有27年的历史了,在您心中,她未来会发展成一个什么样的企业?

熊建明:第一,方大集团科技为本、创新为源的理念不能变,这是我们的发展宗旨。第二,一定要把发展、创新和风险的契合点把控好。

都说企业的平均寿命是七年,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是三年,我想这里面有很多的原因。我一直说,方大集团的目标是百年老店,现在才过了25%多一点,还有一大段路要走,所以不能满足于现在。方大集团今天用的东西,到明天可能就过时了。守旧,就会丧失发展的潜力,只有创新才能保持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但是创新过头,不结合实际的创新,一定会成为烈士。我可以成为一两个烈士,如果都成为烈士,方大集团就完了,所以我要把握发展、创新和风险之间的关系。

方大集团未来的十年,我能预见竞争的因素,都会是健康的,可以持续地走下去。我说这话的原因,一是因为我的团队非常好,员工流失率比较低,很多高管从创业一直跟我干到退休。这些确实很难得,一起共事很多年,退休了对公司还非常有感情,我要感谢他们。二是我们每年招聘一百多个应届生,让他们来总部培训,最大限度适应公司的环境,还在附近租了几栋楼进行改造,加装空调、热水器等,安排好住宿和饮食。培训好之后,分配到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他们是未来方大集团发展的重要源泉。

第三是我要求公司每一年都要出现新东西。比如管理部门,每一年都要有两个创新性的成果,企业新产品的销售收入占的份额,研发费用情况,这是我的考核要求,一直坚持了好多年都是这样的。还有就是对企业的内控建设,我们一直在企业内部推行双反(反舞弊、反腐败),不管你资格多老,这条红线是不能破的,要让方大集团有一个健康的肌体。

尽力提高投资者回报水平

成孝海:公司上市也有二十多年了,资本市场对公司发展起到哪些积极影响和作用?

熊建明:关于资本市场,我们非常感谢。方大集团是1995年11月29日在B股上市,1996年4月15日在A股上市,虽然融资量不大,但为方大集团提供一个非常大的平台,进而提升公司管理品质,连接投资者及海外市场,一路帮助我们稳健发展。

方大集团也尽力向投资者提供回报,我们从市场上拿来的钱和这些年分红的钱几乎是相当的。也就是说,今天的方大集团从资本市场筹集了一些资金,通过公司的经营、创造给了投资者回报。我觉得公司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回馈投资者,公司有能力要这样做,没有能力也要创造一些条件去做,这样的理念会持续下去,以后还要继续提升给投资者回报的水平。

我对现在方大集团的市值不满意,很多投资者问是为什么,作为董事长,只能尽力把企业搞好。最近一段时间,部分民营企业出现流动性危机,我们还是感到比较踏实,方大集团提前有一个判断,公司各方面的经营还是比较健康的,各个产业发展比较均衡,这也是对投资者认真负责的体现。

成孝海:B股市场现在基本上丧失了融资功能,公司也实施了回购,有没有彻底解决B股问题的想法?

熊建明:我有这个想法,但只能在现有框架内,最大地减少方大B股的存量。第一,你也看到公告,我自己也在买方大B,低了我就买,因为它确实已经不能体现公司的价值了。第二,公司在合适的、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回购,今年(2018年)是2亿元人民币,以后还会采取一些别的渠道,或者创新的方法来减少B股的存量,以提升公司价值。至于什么时候能把它消灭掉,我就不知道了。

成孝海:2018年三季报显示,方大集团的股东人数超过6万户,您有没有什么话想对投资者说?

熊建明:非常感谢投资者们二十三年来不离不弃地信任我们,买我们的股票,方大集团会尽最大的努力给投资者回报。也要感谢投资者每年在股东大会、投资者交流平台上给出的意见、建议,确实有工作做得不好的地方,我们会去改进。希望投资者们继续关心支持方大集团,近几年公司分红比银行回报率都高,你们坚定了,我们会更加有信心。投资者和方大集团的团队、所有员工是一条船,我们一定要让这条船稳健、高效率地前行。

当选人大代表积极履职

成孝海:您在2018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在履职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熊建明:我提了几个建议,政府的相关部门也非常关注。一个建议涉及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按照之前的税务制度,50万元的销售收入就是一般纳税人,我建议至少提高到1000万元。因为一般纳税人要有会计、出纳等,50万元连这些人的工资都发不起,这样没法做到大众创业,像深圳这个地方,房租、人工等成本摆在那里,1000万的标准都不算高。大概是2018年4月底,一般纳税人的标准提高到了500万元,还算不错。

还有一些建议涉及到公司法修改、回购等,政府基本上都有答复,有的部门也确实做了相关工作。这些建议可能不止我一个代表提,但是我提的比较具体一些。

 

 

采访札记丨熊建明:创新又保守的资本市场老兵

证券时报记者 万鹏

 

方大集团1996年在A股上市,是A股市场第一家民营上市企业。在老股民的记忆中,方大集团是一家深市的老牌绩优公司,经营稳健、分红率高。但在新股民眼里,公司就显得不太“性感”——没有时髦的业务,不热衷资本运作。但本次采访中,给我们留下最深印象的却是“创新”二字。

创新的基因,首先来自方大集团董事长、总裁熊建明。在下海之前熊建明任职于深圳蛇口管理局,负责蛇口建设管理,曾“一个人管了七个公章”。然而,在“蛇口精神”的感召下,有着工科背景的他,并不安于现状,一直在思考如何把自己的专业与节能、环保、低碳等理念结合起来,最终选择了在建筑新材料行业进行创业。

在上市前和上市后,公司相继投入巨资进行可降解塑料袋和LED芯片的研发,都因各种原因失败了。谈及此事,熊建明颇为感慨地说,“创新的代价非常高,容易成为烈士,但创新就一定要有烈士精神。”

这些挫折并没有阻挡公司对创新的追求。目前,方大集团有5家国家级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先后研发出高端幕墙、地铁屏蔽门、PVDF单层铝板、光伏建筑一体化等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打破了国外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2018年,方大集团还被评为广东省自主创新示范企业。

方大集团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的成就,与公司内部管理中的创新机制密不可分。熊建明要求公司管理部门每一年的年终总结中,一定要有一两个创新性的成果,并将新产品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列入对相关部门的考核指标。

但在资本运作方面,方大集团又有非常保守的一面。正是这种“保守”的风格,让公司经历资本市场一系列大风大浪后,依然不断发展壮大,路子也越走越宽。数据显示,从1995年至2017年底,方大集团营业收入增长了23倍,总资产增长了30倍,营业收入及总资产每年都在以超过16%的复合增长率快速增长。相反,股票代码排在方大集团之前的40多家深市公司中,退市的就有4家,其中大多是被资本“玩坏”的公司。

对于方大集团当前的市值,熊建明并不满意。他认为,方大集团现在的市值并不能体现公司的实际价值,作为董事长自己只能尽力把企业搞好。

谈到未来的规划,熊建明特别提出了高质量的发展目标,首先要保证订单是高质量的:一是不要去垫资;二是付款条件要合适;第三,利润要有保障。相信有了这三方面的保障,方大集团仍会延续以往稳健又不失进取的风格,在坚守主业的同时又积极创新,为投资者创造更多的价值。